戏目  /   戏本  /   戏影  /  
师者  /   师承  /   师作  /  
机构  /   院团  /   器物  /  
流布  /   戏史  /   艺法  /  
京剧  /   昆曲  /   北京曲剧  /   评剧  /   河北梆子  /   越剧  /   豫剧  /   诗赋弦  /   丝弦  /   东路二人台  /   老调  /   西调秧歌  /   四股弦  /   哈哈腔  /   武安落子  /   河北乱弹  /   定州秧歌  /   平调  /   蔚县秧歌  /   西调  /   大平调  /   高腔  /   怀调  /   隆尧秧歌  /   南锣  /   河北赛戏  /   唐剧  /   贤寓调  /   罗罗腔  /   北词两夹弦  /   怀安软秧歌  /   武安傩戏  /   弦子腔  /   沙东落子  /   上党落子  /   晋剧(山西梆子)  /   曲剧  /   坠子戏(坠剧)  /  

中国戏曲学院© 1950-2021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京ICP备 07011757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95 |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63353774

基本功—做

做,与唱、念功一样,是京剧演员从小要练的基本功。为着表情的需要,一开始学戏就要练眼睛,使之有神、拢神。正如梅兰芳讲的:“演员们的眼睛,在五官当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观众常有这样的批评,说谁的脸上有表情,谁的脸上不会做戏,这中间的区别,就在眼睛的好坏。因为脸上只有一双眼睛是活动的,能够传神的。所以许多演员,都有一对神光四射、精气内涵的好眼睛。”(《舞台生活四十年》第70页)这是因为演员塑造人物,揭示角色心理世界和对人物进行剖析刻画、描写,离开一双训练有素、“会说话的眼睛”是难以实现的。所谓人物的戏在脸上,脸上的戏在眼上,若不能用眼神准确地表达,戏就会流于形式,尽管有繁难精彩的形体动作与技巧,而内在的联系却会时断时续,从而影响整出戏的真实效果。  同时,演员的眼有神,才能拢住观众的神,也才会聚精会神地看你做戏表情。

做功通常还泛指形体技巧,即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包括头、颈、手、臂、腰、腿的种种基本功。演员通过各种程式,如脚步、水袖、髯口、水发、翎子、手势、扇子等多种技法,结合人物和戏情,灵活运用这些舞蹈化的语汇,来加以表现。京剧界常讲“戏不离技、技不离戏”即是此理。手势中无论是旦脚的“兰花指”,花脸的“虎掌”,脚步中的“蟒袍步”、“褶子步”、“碎步”、“蹉步”、“老头步”、“鹤行步”等,还是水袖功中的抖、叠、翻、抓、抛、甩、转、卷,髯口功中捋、托、撕、甩、弹、叼、捻、吹,水发功中点、打、甩、转、带、盖,翎子功中的掏、衔、绕、涮、抖、摆,扇子功中的扇、转、合、遮、扔、抖、挥等技法、技巧,以及特定人物的耍牙、耍牙笏、耍盘子、要手绢等特技,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不同身份、性格,或展示人物的不同心境、情感,同时创造戏剧情境,烘托戏剧气氛。跷功由于是对旧时代妇女缠足陋习的模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从舞台上废除。优秀的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做功,从眼神面部,从手势到身体各部位,既有内心的体验,又互相谐调,通过外形身段加以表现,内外统一,得心应手,自然贴切,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