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又称评戏。我国北方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自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上世纪初冀东农村的艺人们在说唱艺术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融合了京剧、河北梆子、东北民歌等艺术门类的因素,经历了“对口”“拆出”“蹦蹦”“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评剧”几个阶段,几经探索、改革发展至今,创作了大量的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古装戏,形成了白(玉霜)派、新(凤霞)派、花(淑兰)派、韩(少云)派、筱(俊亭)派、张(徳福)派、马(泰)派等表演流派。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音乐、舞美、导演、编剧等专业人才加入到评剧的创作当中。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这里的“东、西”指的是以京奉铁路为界:北京周围、天津的宝坻、蓟县等地流行的叫西路莲花落;以唐山为中心的滦县、昌黎等地流行的则是东路莲花落。东路评剧进入北京是在1928年,也就是民国十七年。天津的评剧班社进入北平后,首演于三庆戏园、前门、大栅栏、鲜鱼口等地。为了适应北平观众的审美需求,艺人们在演唱中逐渐去掉了滦州方言音韵,取而代之的是以京韵为行腔基础,开始由大口落子向小口落子的转化。土生土长于此的西路评剧,也就是“北京蹦蹦”戏,却因为保守的唱腔和陈旧的剧目,渐渐被观众所抛弃,甚至逐渐退出了舞台。直到建国后,经过挖掘、改革,艺术上才又有了新的发展。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代表人物:
刘秀荣,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洪 影,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刘 萍,女,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谷文月,女,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小花玉兰(陈佩华),女,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天津)
李红霞,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张俊玲,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袁淑梅,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评剧代表剧目:
《花为媒》《秦香莲》《卖妙郎》《乾坤带》《乾坤福寿镜》《状元与乞丐》《打金枝》《凤还巢》《王二姐思夫》《卷席筒》《杨八姐游春》《杜十娘》《狸猫换太子》《清风亭》《三节烈》《三看御妹》《御河桥》《重圆记》《半把剪刀》《包公三勘蝴蝶梦》《保龙山》《茶瓶记》《凤落梧桐》《高成借嫂》《红丝措》《红珠女》《金水桥》《李慧娘》《卖水》《卖子孝父》《牧羊圈》《奇双会》《墙头记》《秦香莲后传》《秦英征西》《三娘教子》《桃花庵》《天女散花》《王春娥》《五女拜寿》《哑女告状》《朱痕记》《王少安赶船》《劝爱宝》《打狗劝夫》《安安送米》《老妈开嗙》《刘翠屏哭井》《杨二舍化缘》《借女吊孝》《樊金定骂城》《杨三姐告状》《占花魁》《红龙仙子》等。
评剧系“京津冀”地区共有剧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