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尧秧歌别名隆尧秧歌戏、南调秧歌、大秧歌(南路),起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冀南诸县,在冀中、鲁西、豫北以及晋东南太行山区亦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深为农民喜闻乐见,被称为“庄稼戏”,现流布于河北省南部及东部一带,特别是邢台市隆尧县的东部、南部。
隆尧秧歌的唱腔主要是徒歌干唱的形式,在伴奏上只有打击乐,而无丝竹相配。每一唱段的开始和唱句之间的连接、送腔、结束,皆以打击乐贯穿,相当于其他戏曲艺术的过门、间奏。板式有慢板、二性板、三板、散板等,多以二性板为主。
隆尧秧歌代表人物:
刘巧菊,女,1942年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吴年成,男,1942年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隆尧秧歌传统剧目主要有《卖妙郎》《山东歉》《杨二舍化缘》《闹大厅》等。
隆尧秧歌现系“京津冀”地区之河北省特有剧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