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目  /   戏本  /   戏影  /  
师者  /   师承  /   师作  /  
机构  /   院团  /   器物  /  
流布  /   戏史  /   艺法  /  
京剧  /   昆曲  /   北京曲剧  /   评剧  /   河北梆子  /   越剧  /   豫剧  /   诗赋弦  /   丝弦  /   东路二人台  /   老调  /   西调秧歌  /   四股弦  /   哈哈腔  /   武安落子  /   河北乱弹  /   定州秧歌  /   平调  /   蔚县秧歌  /   西调  /   大平调  /   高腔  /   怀调  /   隆尧秧歌  /   南锣  /   河北赛戏  /   唐剧  /   贤寓调  /   罗罗腔  /   北词两夹弦  /   怀安软秧歌  /   武安傩戏  /   弦子腔  /   沙东落子  /   上党落子  /   晋剧(山西梆子)  /   曲剧  /   坠子戏(坠剧)  /  

中国戏曲学院© 1950-2021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京ICP备 07011757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95 |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63353774

隆尧秧歌别名隆尧秧歌戏、南调秧歌、大秧歌(南路),起源于明末清初,广泛流传于冀南诸县,在冀中、鲁西、豫北以及晋东南太行山区亦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深为农民喜闻乐见,被称为“庄稼戏”,现流布于河北省南部及东部一带,特别是邢台市隆尧县的东部、南部。

隆尧秧歌的唱腔主要是徒歌干唱的形式,在伴奏上只有打击乐,而无丝竹相配。每一唱段的开始和唱句之间的连接、送腔、结束,皆以打击乐贯穿,相当于其他戏曲艺术的过门、间奏。板式有慢板、二性板、三板、散板等,多以二性板为主。

隆尧秧歌代表人物:

刘巧菊,女,1942年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吴年成,男,1942年出生,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隆尧秧歌传统剧目主要有《卖妙郎》《山东歉》《杨二舍化缘》《闹大厅》等。

隆尧秧歌现系“京津冀”地区之河北省特有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