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别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起源于河南。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豫剧的主要声腔属于梆子声腔系统。唱腔结构为板腔体,以流传区域和演唱风格分为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主体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散板四板类。慢板类包括慢板及其变体金钩挂、反金钩挂等,流水板类包括流水板及其变体流水连板、流水垛板、呱嗒嘴等,二八板类包括二八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及其变体二八连板、二八乱弹、二八垛板、狗撕咬、踢脚靠、搬板凳等,散板类包括非板、滚白、栽板、大起板等。
豫剧1923年流入河北大名县,在河北主要流布于邯郸、邢台及石家庄南部地区,流传至今。1952年10月,豫剧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同年10月6日,香玉剧社在北京的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了豫剧《新花木兰》。此后豫剧在北京演出不断,但直到2004年,北京才开始出现专业的豫剧演出团体。在北京处于一种既没有大的发展,也不会很快消失的状态。
豫剧代表人物:
苗文华,女,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豫剧代表剧目:
《卷席筒》《泪洒相思地》》花打朝》《春江月》《包青天》《大祭桩》《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三哭殿》《白玉带》《宝莲灯》《沧海情》《陈平打朝》《打金枝》《汉宫血泪》《花木兰》《回龙传》《李慧娘》《刘公案》《龙凤帕》《穆桂英大破洪州》《穆桂英下山》《秦香莲后传》《秦雪梅》《青蛇传》《清风亭》《三更生死缘》《三娘教子》《香囊记》《审子辨奸》《双碟缘》《同根异果》《绣花女传奇》《血溅乌纱》《御河桥》《珍珠衫》《状元打更》《灞桥》《天波楼》《武则天》《抬花轿》《虎符》《柳毅传书》《唐知县审诰命》等。
豫剧系北京、河北两地剧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