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志 河北卷》中记录该剧种为“山西梆子”(中路),但目前国内已被统称为“晋剧”,为方便剧种统计,在此使用统称。晋剧起源于山西,分两路传入河北省:1845年前后,从山西省传入井陉县;清朝末年,由山西省流入张家口市。它在继承山西中路梆子的基本板式和声腔的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民歌、塞北民歌及周边剧种的声腔元素,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传统戏曲剧种。晋剧目前流布于石家庄市井陉、平山、赞皇等县,以及张家口市及各县。
晋剧的主要声腔属梆子声腔系统,唱腔结构为板腔体。流入河北境内的晋剧,虽然在音乐上带有河北特点,但就其音乐的基本面貌而言,仍然与山西的晋剧相同,不仅在唱腔板式上沿袭了山西中路梆子的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等基本板式和导板、留板、锁板、“大小清场”等辅助板式,也全面继承了各种板式的花腔,如五花腔、三花腔、走马腔、三倒腔、二指腔、十三咳、导板腔等,以及昆曲、地方小曲等曲子。在器乐方面,常用的传统弦管曲牌、锣鼓经及其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技法等,亦皆与山西的中路梆子相同。
晋剧代表人物:
牛学祯,女,1942年出生,一级演员,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栾德宝,男,1942年出生,一级演员,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