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子戏别名北方坠剧、化装坠子、坠子书、冀南坠子、简板书、响板书、馆陶曲坠。坠子戏源于河南曲艺“坠子”,广泛流行于冀南、冀东南一带,特别是南和县的西部、南部。1948年,邯郸广平出现“化装坠子”,由此开始化装坠子演出,并登上了舞台,发展出行当,增加了灯光布景,又吸收豫剧、曲剧、河北梆子的唱腔板式结构,形成了独立的剧种。现流布于河北省邢台、邯郸、石家庄地区以及河南省、山东省西部等地。
坠子戏的声腔属梆子声腔,唱腔结构为板腔体。传统音乐唱腔板式有[平腔][大小寒韵][五字韵][十字韵][快扎板]与过板、引子等。[平腔]作为坠子戏的主要唱腔,有慢、中、快三种速度,又有开腔和叙述句之分。[大小寒韵]表达悲切之情,[五字韵][十字韵]均作为独立的曲牌,穿插运用于[平腔]之间;[快扎板]用于唱段结束部分。过板是唱腔前的过门,引子是唱段开始前的引句。
坠子戏(坠剧)代表人物:
崔彦生,男,1962年出生,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王瑞芬,女,1965年出生,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坠子戏(坠剧)传统剧目主要有《包公出世》《包公案》《吴天保征西》《千古奇冤》《王华买父》《刘公案》《海公案》等。
坠子戏(坠剧)新编剧目主要有《故乡情》《女儿情》。
坠子戏(坠剧)现系“京津冀”地区之河北省特有剧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