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在清朝末年起源于浙江嵊县,因其地处古越国所在地而得名。所唱腔调主要有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流布区域包括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等。1952年10月,越剧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同年10月10日,华东越剧实验剧团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演出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最早在北京演出的越剧剧目。1952年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越剧团是北京最早的专业越剧演出团体。1960年,上海越剧院一团调京组建北京越剧团(1961年撤销建制,返回上海)。同年,上海天鹅越剧团和浙江湖州越剧团在北京合并组成了红旗越剧团,1985年被撤销建制。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北京没有专业的越剧演出团体。2006年,越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同年,北京开始出现新的专业越剧演出团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越剧开始进入天津演出。天津越剧由于派生于南方越剧,只是以北方语音念唱,故又称北方越剧。1950年3月,上海联合女子越剧团应邀来津演出,就此扎根天津,改名为天津市越剧团,在舞台语言、唱腔曲牌、伴奏及乐器编配等方面进行了适应当地观众欣赏习惯的改革。天津市越剧团于1986年停办,但是天津业余越剧活动从未停止,有民营剧团或民间班社坚持演出。
越剧代表人物:
越剧在北京、天津两地无有代表性人物。
越剧代表剧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祥林嫂》《何文秀》《碧玉簪》《追鱼》《情探》《珍珠塔》《柳毅传书》《五女拜寿》《沙漠王子》《盘夫索夫》《盘妻索妻》《九斤姑娘》《山河恋》《玉堂春》《血手印》《孟丽君》《打金枝》《玉蜻蜓》《荆钗记》《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李娃传》《白兔记》《汉宫怨》《香囊记》《红丝错》《花中君子》《汉文皇后》《三看御妹》《金殿拒婚》《孔雀东南飞》《王老虎抢亲》《穆桂英挂帅》《陆游与唐婉》《狸猫换太子》《家》等。
越剧系北京、天津两地剧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