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腔别名弋腔、京腔、板腔,明代流行于北京地区,继而流入河北。清康熙年间就有“俗喜俳优,正月人日后,淫祠设会,高搭戏场,遍于闾里,以多为胜。弦腔、板腔、魁锣桀鼓恒声闻十里外,或者漏下三鼓,男女杂沓,犹拥之不去”之说,由此可知,康熙年间高腔已在河北流行,现在主要流布于廊坊市安次县、永清县。
高腔的主要声腔为弋阳腔,分慢板、二大板和快板等。高腔以锣鼓击节,无管弦伴奏,一唱众和,唱念皆用京音或本地乡音,宗十九道韵辙,声音讲究清脆,吐字要求清晰注重反切,以打击乐伴奏。
高腔代表人物:
张绍帮,男,1939年出生,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高腔传统剧目有《下河东》《大登殿》《红逼宫》《玉簪记》《拾万金》《铡美案》《拜寿算粮》《敬德钓鱼》《遥祭》《灞桥》等。
高腔现系“京津冀”地区之河北省特有剧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