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目  /   戏本  /   戏影  /  
师者  /   师承  /   师作  /  
机构  /   院团  /   器物  /  
流布  /   戏史  /   艺法  /  
京剧  /   昆曲  /   北京曲剧  /   评剧  /   河北梆子  /   越剧  /   豫剧  /   诗赋弦  /   丝弦  /   东路二人台  /   老调  /   西调秧歌  /   四股弦  /   哈哈腔  /   武安落子  /   河北乱弹  /   定州秧歌  /   平调  /   蔚县秧歌  /   西调  /   大平调  /   高腔  /   怀调  /   隆尧秧歌  /   南锣  /   河北赛戏  /   唐剧  /   贤寓调  /   罗罗腔  /   北词两夹弦  /   怀安软秧歌  /   武安傩戏  /   弦子腔  /   沙东落子  /   上党落子  /   晋剧(山西梆子)  /   曲剧  /   坠子戏(坠剧)  /  

中国戏曲学院© 1950-2021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京ICP备 07011757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95 |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63353774

北京曲剧是发源并形成于北京的年轻剧种。它源于中国满族的民间乐器—八角鼓,以及用八角鼓演唱的俗曲。从八角鼓发展而来的单弦或单弦牌子曲,在民国时期,与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的多种鼓书形式,以及相声等艺术形式杂糅,形成独特的北京地方曲剧。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艺术形式发展成为完整的曲剧艺术形式。1950年1月1日,魏喜奎、顾荣甫等人主演的“解放新剧”《新探亲》公演。此后“解放新剧”在马少波先生的建议下,改名“曲艺剧”。1952年7月,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专为曲艺剧创作的剧本《柳树井》在北京公演成功。在老舍先生建议下,这种艺术形式正式定名为北京曲剧。

从北京曲剧诞生至今,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北京曲剧诞生期、北京曲剧成型期、北京曲剧的低谷期以及北京曲剧的复苏崛起期。近60年来,北京曲剧的优秀剧目得到积累,艺术表现手段愈来愈丰富多彩。无论是题材的挖掘、剧本的创作,还是表演、导演、音乐制作、舞台美术等方面,均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北京曲剧代表人物:

甄 莹,女,国家一级演员,师承北京曲剧艺术大师魏喜奎。

许 娣,女,国家一级演员,师承北京曲剧艺术大师魏喜奎,第1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卢雪文,女,国家一级演员,首席艺术家。

张绍荣,男,国家一级演员。

孙  宁,男,国家一级演员。

许承章,男,国家一级演员。

盛国生,男,国家一级演员。

北京曲剧代表剧目:

《烟壶》《龙须沟》《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骆驼祥子》《茶馆》《太平年》《方珍珠》《啼笑因缘》《珍妃泪》《老张的哲学》《黄叶红楼》《王致和》《林则徐在北京》《大运河漂流记》《北京人》《光明行》《杨乃武与小白菜》《箭杆河边》等。

北京曲剧系北京地区独有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