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罗腔别名乐乐腔、罗罗调、横岐调、上四调、新颖调、笛子调、官佐调、二八调。乐乐腔19世纪中期形成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鹿泉市等地;横岐调在明朝万历年间流入河北;新颖调于1835年形成于望都县;上四调明朝万历年间在保定北部高碑店市撞河村形成,兴盛于清朝,流行于保定北部及山西和河北大部;现流布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元氏县、鹿泉市,保定市及望都县等地。
罗罗腔的主要声腔为弦索腔系,唱腔有曲牌和板式两部分,初以俗曲曲牌为主,渐以板式音乐为主,且有民间小调,杂合秧歌、河北梆子调式。唱腔主要有头板、二板、三板、迷子、甩板、数词、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腔等。曲牌有[西宁调][上四调][二八调][佛调][梅花调][赞语]等。尽管各地叫法不同,但唱腔节奏、旋律、伴奏过门、起止锣鼓均大同小异。
罗罗腔代表人物:
李竹林,男,1936年出生,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