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目  /   戏本  /   戏影  /  
师者  /   师承  /   师作  /  
机构  /   院团  /   器物  /  
流布  /   戏史  /   艺法  /  
京剧  /   昆曲  /   北京曲剧  /   评剧  /   河北梆子  /   越剧  /   豫剧  /   诗赋弦  /   丝弦  /   东路二人台  /   老调  /   西调秧歌  /   四股弦  /   哈哈腔  /   武安落子  /   河北乱弹  /   定州秧歌  /   平调  /   蔚县秧歌  /   西调  /   大平调  /   高腔  /   怀调  /   隆尧秧歌  /   南锣  /   河北赛戏  /   唐剧  /   贤寓调  /   罗罗腔  /   北词两夹弦  /   怀安软秧歌  /   武安傩戏  /   弦子腔  /   沙东落子  /   上党落子  /   晋剧(山西梆子)  /   曲剧  /   坠子戏(坠剧)  /  

中国戏曲学院© 1950-2021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京ICP备 07011757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95 |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63353774

曾称“平剧”,又有“京戏”“国剧”等多种称谓,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其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故又有“皮黄”之称。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起,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在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京剧。

清朝宫廷为京剧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到了民国,京剧的发展得到空前繁荣。当今时代,京剧更是走向世界,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艺的重要媒介,是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之一。2006年5月,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是一门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融入音乐、表演、舞蹈等元素的综合性艺术。此外,它还具有程式化和虚拟性的特点。京剧的程式化不仅体现在表演的动作规则上,还体现在唱腔、化妆造型等的多个方面。时间虚拟和空间虚拟是京剧虚拟性的集中展示,这种虚拟性一般是和演员的表演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京剧的这三种总体特征以演员的表演为重要手段,共同构建了其写意性的整体美学风格。

京剧代表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戏剧代表性传承人)

张春华,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杜近芳,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刘秀荣,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刘长瑜,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梅葆玖,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谭元寿,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赵燕侠,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李维康,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王金璐,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孙毓敏,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叶少兰,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李长春,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张幼麟,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天津)

李荣威,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天津)

张春孝,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冯志孝,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王晶华,女,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赵葆秀,女,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张学津,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邓沐玮,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天津)

杨乃彭,男,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天津)

朱秉谦,男,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刘  琪,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李祖铭,男,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朱绍玉,男,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钮  骠,男,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宋丹菊,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谢锐青,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蔡英莲,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杨春霞,女,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萧润增,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李鸿儒,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耿齐昌,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寇春华,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张曼玲,女,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李  光,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王  平,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孟广禄,男,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部属)

王蓉蓉,女,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杜镇杰,男,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杨少春,男,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李文敏,女,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石晓亮,男,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天津)

京剧传统经典代表剧目:《白蛇传》《杨门女将》《野猪林》《谢瑶环》《打金砖》《将相和》《柳荫记》《穆桂英挂帅》《三打祝家庄》《大闹天宫》《勘玉钏》《铁弓缘》《四郎探母》《辛安驿》《龙凤呈祥》《女起解》《玉堂春》《三娘教子》《遇皇后》《打龙袍》《红娘》《挑滑车》《雅观楼》《艳阳楼》《罗成叫关》《武家坡》《大登殿》《赤桑镇》《锁五龙》等。

京剧现代戏及新编代表剧目:

《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海港》《龙江颂》《宝莲灯》《春草闯堂》《李逵探母》《九江口》《蝶恋花》《曹操与杨修》等。

京剧系“京津冀”地区共有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