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目  /   戏本  /   戏影  /  
师者  /   师承  /   师作  /  
机构  /   院团  /   器物  /  
流布  /   戏史  /   艺法  /  
京剧  /   昆曲  /   北京曲剧  /   评剧  /   河北梆子  /   越剧  /   豫剧  /   诗赋弦  /   丝弦  /   东路二人台  /   老调  /   西调秧歌  /   四股弦  /   哈哈腔  /   武安落子  /   河北乱弹  /   定州秧歌  /   平调  /   蔚县秧歌  /   西调  /   大平调  /   高腔  /   怀调  /   隆尧秧歌  /   南锣  /   河北赛戏  /   唐剧  /   贤寓调  /   罗罗腔  /   北词两夹弦  /   怀安软秧歌  /   武安傩戏  /   弦子腔  /   沙东落子  /   上党落子  /   晋剧(山西梆子)  /   曲剧  /   坠子戏(坠剧)  /  

中国戏曲学院© 1950-2021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京ICP备 07011757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95 |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63353774

梆子腔是我国戏曲古老的重要声腔之一,是戏曲中最早运用板式变化体式的声腔,因硬木梆子为打击乐器击节而成。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分支。明末清初,山陕梆子传入北京,河北梆子即由此逐渐演变而来。历史上,河北梆子曾历经弋阳梆子、秦腔、京梆子等多种称谓,直至1952年才正式定名为“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在北京语音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京味儿十足”,因而唱腔、念白也更“京味儿化”,是京、津、冀地区最主要也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

从行当上来说,河北梆子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行,各个行当又各自有其不同特点。生行分为胡子生、小生、武生。其中胡子生在生行中占有首要位置。而胡子生又分为文胡子生、脆胡子生、武胡子生等。旦行分为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五类。其中具有女性角色代表性的是青衣和花旦。净行分为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零碎花脸四类。其中大花脸注重唱工,二花脸重做工。丑行又名“三花脸”、“小花脸”,分为文丑、武丑两大类。此外还有杂行,多为车夫、小卒、侍女、龙套等角色。

从音乐伴奏上来说,历史上,河北梆子的伴奏乐器几经沿革。河北梆子的乐队由文场、武场两部分组成。文场乐器包括板胡、笛子、扬琴、梆子、三弦等;武场乐器有板鼓、铙钹、大锣、唢呐等。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梆子代表人物:

裴艳玲,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张惠云,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齐花坦,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田春鸟,男,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刘玉玲,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刘俊英,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京)

许荷英,女,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阎建国,女,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河北)

河北梆子代表剧目:

《南北合》《劈山救母》《蝴蝶杯》《王宝钏》《窦娥冤》《卖妙郎》《秦香莲》《杜十娘》《双错遗恨》《哑女告状》《陈三两》《打金枝》《李慧娘》《清风亭》《辕门斩子》《杨八姐游春》《莲花庵》《朱痕记》《穆桂英挂帅》《穆柯寨》《算粮登殿》《赵氏孤儿》《状元打更》《追鱼》《钟馗》《白罗衫》《程婴救孤》《棒打薄情郎》《包公卖铡》《包公赔情》《春草闯堂》《打神告庙》《大刀王怀女》《大脚皇后》《丁香孝母》《对花枪》《樊梨花归唐》《红鬃烈马》《花打朝》《荒草坡》《界牌关》《金沙滩》《金玉奴》《卷席筒》《哭井》《狸猫换太子》《临江驿》《龙头拐》《墓中生子》《破洪州》《乾坤带》《秦香莲后传》《秦雪梅》《秦英征西》《青蛇传》《三岔口》《三娘教子》《三审刁刘氏》《失子惊疯》《四郎探母》《送闺女》《天门阵》《屠夫状元》《王春娥》《王佐断臂》《五女拜寿》《西湖公主》《下河东》《潇湘夜雨》《绣鞋记》《徐杨保国》《血溅乌纱》《夜奔》《斩唐丹》《郑小娇》《状元与乞丐》《七星庙》《小放牛》《双官诰》《乌玉带》《云罗山》《打柴得宝》《伐子都》《花田错》《鞭打芦花》《杨金花夺印》《两狼山》《狄青借衣》《金铃计》《春秋配》《疯僧扫秦》《秦琼观阵》《黄鹤楼》《喜荣归》《棋盘会》《宝莲灯》《三讨荆州》《五女兴唐》《反杞城》《朱元璋斩婿》《抬花轿》《哪吒》等。

河北梆子系地区共有剧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