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当—生
京剧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用作净、丑以外的男脚色的统称。按其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多由老生、武生兼演)和娃娃生几类。 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称须生。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扮演的人物有《空城计》的诸葛亮、《将相和》的蔺相如、《四郎探母》的杨延辉、《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老生中又有唱功老生、做功老生、靠把老生和武老生等分支。唱功老生以唱功为主,因动作造型要求安详、稳重,故又称安工老生,多扮帝王、官员、书生一类人物,如《捉放曹》的陈宫、《法门寺》的赵廉、《搜孤救孤》的程婴、《审潘洪》的寇准、《御碑亭》的王有道等。安工老生中扮演帝王的,又称王帽老生,如《上天台》的刘秀,《金水桥》、《选元戎》的唐太宗(李世民),《打金枝》的唐肃宗(李亨),《大登殿》的薛平贵等。做功老生俗称衰派老生,是唱、念、做诸功并重而以做功为主的脚色,扮演人物有《四进士》的宋士杰、《清风亭》的张元秀、《坐楼杀惜》的宋江等。靠把老生因扎大靠和善用刀枪把子而得名,多扮大将,如《定军山》的黄忠、《战太平》的花云;武老生为兼重唱功的武生,扮演人物有《反五关》的黄飞虎、《火烧百凉楼》的吴桢等。两者都兼重唱功,但前者重工架,着重表现人物的气度和神采;后者重武打,着重表现人物的英武勇猛。 老生亦兼演红生,主要扮演三国戏中的关羽。因勾红脸,故称红生。表演上有特殊要求:唱腔高亢激越,动作凝重简练,唱做中蕴涵着一股内在的力量,着重表现关羽的威严和神勇,为戏曲舞台上独特的性格造型。赵匡胤及《探营》中的姜维等人物也由红生扮演。 原属末行中的一些脚色,如《一捧雪》的莫诚(成)、《南天门》的曹福、《九更天》的马义、《战蒲关》的刘忠等,归入老生行后,多属衰派老生。 与老生相对应,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小生的表演各具特色,但也有共同之点。在音色运用上是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动作造型的基调儒雅倜傥、秀逸飘洒。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又有扇子生、纱帽生、穷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折扇而得名,多扮儒雅潇洒的青年书生,如《得意缘》的卢昆杰、《拾玉镯》的傅朋、《柳荫记》的梁山伯、《西厢记》的张珙等。唱、念、做诸功并重。 纱帽生多扮头戴纱帽的年轻新贵,如《玉堂春》的王金龙、《周仁献嫂》的周仁、《奇双会》的赵宠、《四进士》的田伦等。动作造型要求在儒雅秀逸的基调中透出气宇轩昂的神态。 穷生常扮穷愁潦倒的落魄书生,如《打侄上坟》的陈大官、《连升店》的王明芳、《红鸾喜》的莫稽等。穷生走路要略带移步,类似拖着鞋皮;两手经常抱胸,却不能耸肩缩颈。这种动作造型,是对这类人物寒酸迂腐而又傲骨嶙峋的精神状态的微妙表达。 雉尾生一作翎子生,因在帽盔上插两根雉尾而得名,扮演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如《群英会》的周瑜、《辕门射戟》的吕布、《穆柯寨》的杨宗保等。唱、念、做、打诸功并重。 武小生扮演年轻小将,重武功,如《八大锤》的陆文龙、《岳家庄》的岳云、《九龙山》的杨再兴、《雅观楼》的李存孝。 扮演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长靠武生扮演大将,以扎大靠、穿厚底靴而得名。念白讲究吐字清晰,峭拔有力;重腰腿功和武打,更重身段工架,以突出人物的大将风度和英武气概。《挑华车》的高宠、《长坂坡》的赵云等,都是长靠武生的本工戏。另有勾脸武生一类,如《铁笼山》的姜维、《艳阳楼》的高登、《状元印》的常遇春、《金钱豹》的金钱豹等,原为武净的本工,后改由武生兼演,但仍勾脸谱,故称勾脸武生。短打武生常穿抱衣抱裤和薄底靴,以动作的轻捷矫健,跌扑翻打的勇猛炽烈见长。《三岔口》的任堂惠、《十字坡》的武松、《白水滩》的十一郎、《花蝴蝶》的姜永志、《恶虎村》的黄天霸等,都是短打武生的本工。还有一种介乎长靠、短打两者之间的箭衣武生,既不如扎大靠的凝重,也无穿抱衣裤的轻便,要气魄英伟,舞做稳练,如《连环套》、《骆马湖》的黄天霸,《翠屏山》的石秀,《洗浮山》的贺天保等。《闹天宫》等剧的孙悟空也由短打武生扮演。京剧还有娃娃武生一类,扮演精于武艺的儿童,如《乾元山》的哪吒、《劈山救母》的沉香,要求在武打表演中透出儿童的稚气。武生也兼演红生中的关羽戏。 扮演儿童角色。《三娘教子》的薛倚哥,《汾河湾》的薛丁山,《扫雪打碗》的定生,《桑园寄子》的邓元、邓方等,皆由娃娃生扮。 老生

小生
武生

娃娃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