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念
京剧念白与唱同样是表达剧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艺术手段。它不是普通的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的、具有音乐和节奏感的语言,而与演唱相谐调。 京剧念白大体分为韵白、京白、方言白三大类。韵白和唱一样有韵律要求,是富有音乐性的念白。京白是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又接近于生活语言的念白;归类于京白又与韵白相近的“京韵白”,多为剧中大太监之类角色的专用念白。方言白是因移植地方戏而沿袭,或因为突现剧中具体人物的籍贯而采用方言(如苏州、山西口音)的念白。京剧的念和唱是并重的。戏谚云:“千斤话白四两唱”,可见念白在京剧表演中的重要性。 念白最忌口齿不清,吐字含混,节奏平,“一道汤”,无激情,结构乱。好演员的念白,字字清晰有力,抑扬顿挫分明,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语气衔接,以沉着稳重见长,讲究“快而不快,慢而不慢,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结合”,以语调铿锵,节奏鲜明,富于激情取胜,故能感人至深。 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普通话不断推广,各地人口的相互流动,为适应广大观众的要求,京剧念白在字音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一些剧院(团)有影响的潢员的念白中,逐渐形成以北京语音为基本音调,沿袭下来的乡音俗字、“上口字”和不必要的尖字日渐向普通话语音靠拢。在韵白中适当运用普通话口语,在对白中插进语助词,听来既铿锵有力,又亲切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的演员念白口齿伶俐,柔和圆润,在传统京白、韵白的基础上,创造一种京、韵间杂,接近口语的念法,感情真切而又富韵律美。京白的念法,更讲求爽利流畅,字清音亮,出口斩截,吐字明快,传情达意于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之中。由于时代和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的天赋条件、师承关系和自我追求,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不同风格、流派,他们的代表剧目,念白的模式与韵味、技法,相传相沿,和唱一样异彩纷呈,各尽其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