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目  /   戏本  /   戏影  /  
师者  /   师承  /   师作  /  
机构  /   院团  /   器物  /  
流布  /   戏史  /   艺法  /  
京剧  /   昆曲  /   北京曲剧  /   评剧  /   河北梆子  /   越剧  /   豫剧  /   诗赋弦  /   丝弦  /   东路二人台  /   老调  /   西调秧歌  /   四股弦  /   哈哈腔  /   武安落子  /   河北乱弹  /   定州秧歌  /   平调  /   蔚县秧歌  /   西调  /   大平调  /   高腔  /   怀调  /   隆尧秧歌  /   南锣  /   河北赛戏  /   唐剧  /   贤寓调  /   罗罗腔  /   北词两夹弦  /   怀安软秧歌  /   武安傩戏  /   弦子腔  /   沙东落子  /   上党落子  /   晋剧(山西梆子)  /   曲剧  /   坠子戏(坠剧)  /  

中国戏曲学院© 1950-2021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京ICP备 07011757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95 |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63353774

行当—净

京剧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俗称花脸。以面部化装运 用 各种色彩和图案勾画脸谱为突出标志,演唱音色洪亮宽阔,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顿挫鲜明,表现性格气质豪迈或粗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张飞和曹操等。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如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大致可归纳为正净和副净、武净、毛净四种类型。

正净

以唱功为主。亦称铜锤或黑头,即因《龙凤阁》的徐彦昭手捧御赐铜锤、包拯须勾黑色脸谱,两者都以唱功为主而得名,后来成为对唱功花脸的别称。扮演的人物有《草桥关》的姚期、《御果园》的尉迟恭、《将相和》的廉颇、《断密涧》的李密、《飞虎山》的李克用、《大回朝》的闻仲、《锁五龙》的单雄信等,多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气度恢弘取胜,唱、念、做派要求雄浑、凝重。

副净

以做功为主,重身段  工架和念白  ,又称架子花脸。多扮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如《盗御马》的窦尔墩、《取洛阳》的马武以及鲁智深、张飞、李逵、焦赞、牛皋等。唱念中有时夹用炸音,以点染特定人物的威势和性格的刚烈。奸雄佞幸一类人物例由  架子 花脸扮演,为抹粉白脸的角色,如曹操、严嵩、潘洪、赵高、欧阳方、董卓、顾读等形象。有些太监人物,如《法门  寺》的刘瑾、《忠孝全》的王振、《搜府盘关》的伊  立、《凤还巢》的周监军  ,也由架子花脸扮演。另有红净,极近红生,表演风格略异,偏重工  架,例由架子花脸应工  ,如《临江会》、《白门楼》的关羽等。

武净

即武花脸,以武功为主,又称武二花。分两类:一类重把子工架,扮演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嘉兴府》的鲍自安、《收关胜》的关胜、《定军    山 》的夏侯渊等;一类重跌扑摔打,多扮交战双方  的下  手或战败的一方,须摔“抢背”或“锞子”等,故又称摔打花脸,如《白    水滩》的  青面虎、《竹林计》的余洪、《打瓜园》的郑子明等。《战宛城》有3个净扮的人物,其中曹操为架子花脸,典韦为武花脸,许褚为摔打花脸;《牛    皋下书、挑华车》的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兀术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jing1.png

毛净

俗称油花脸。多用垫胸、假臀等塑形扎扮(叫做扎判),以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段粗犷而妩媚多姿为其特点;有时用喷火、耍牙等特技。源于昆曲,《天下乐·嫁妹》的钟馗即油花脸的代表性形象。京剧中的此类角色,有《闹天宫  》的巨灵神,《单刀会》、《青石山》的周仓,《琼林宴》的煞神,《乌盆记》的判官等,但不另分油花脸一行,而由架子花脸或武花脸应工。 (黄克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