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目  /   戏本  /   戏影  /  
师者  /   师承  /   师作  /  
机构  /   院团  /   器物  /  
流布  /   戏史  /   艺法  /  
京剧  /   昆曲  /   北京曲剧  /   评剧  /   河北梆子  /   越剧  /   豫剧  /   诗赋弦  /   丝弦  /   东路二人台  /   老调  /   西调秧歌  /   四股弦  /   哈哈腔  /   武安落子  /   河北乱弹  /   定州秧歌  /   平调  /   蔚县秧歌  /   西调  /   大平调  /   高腔  /   怀调  /   隆尧秧歌  /   南锣  /   河北赛戏  /   唐剧  /   贤寓调  /   罗罗腔  /   北词两夹弦  /   怀安软秧歌  /   武安傩戏  /   弦子腔  /   沙东落子  /   上党落子  /   晋剧(山西梆子)  /   曲剧  /   坠子戏(坠剧)  /  

中国戏曲学院© 1950-2021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京ICP备 07011757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95 |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63353774

行当—丑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与眼窝间勾画脸谱,与大花脸对比俗称小花脸,与大花脸、二花脸并列俗称三花脸。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文丑中又有袍带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若干分支。

袍带丑

因身穿蟒袍、腰围玉带而得名。扮演帝王将相、公卿大夫中的喜剧人物,如《湘江会》的齐景公、《取帅印》的程咬金、《伐齐东》的齐湣王、《海潮珠》的齐庄公、《苏武牧羊》的卫律、《贵妃醉酒》的高力士等。袍带丑中实含官衣丑,多扮穿官衣《失印救火》的金祥瑞、《打砂锅》的县官、《春草闯堂》的胡进、《浔阳楼》的黄文炳等,表演特点与袍带丑基本相同,有的舞蹈动作较多。

chou1.png

方巾丑

因常戴方巾而得名。多扮儒生、谋士或书吏中的喜剧人物,如《群英会》的蒋干、《一捧雪》的汤勤、《乌龙院》的张文远、《大名府》的李固、《连环计》的李儒等。

褶子丑

常扮纨绔子弟、花花公子,如《野猪林》的高衙内、《铁弓缘》的石文、《望江亭》的杨衙内、《生死恨》的胡公子、《打花鼓》的公子(曹悦)、《绒花计》的崔华等。

茶衣丑

因常穿茶衣腰包,故名。所扮人物多为普通劳动人民,如《钓金龟》的张义、《一匹布》的张古董、《打刀》的吴衍能、《十八扯》的孔怀及各剧中的酒保、樵夫、禁卒、店家等。

老丑

多扮心地善良、性格诙谐的老人,如《苏三起解》的崇公道、《乌盆记》的张别古、《卖马》的王老好、《双合印》的李虎、《翠屏山》的潘老丈、《甘露寺》的乔福等。婆子、彩旦亦由丑行扮演。婆子面傅淡妆,扮年纪较大的妇人,如《拾玉镯》的刘媒婆、《变羊计》的贾妈、《探亲家》的胡氏、《鼩球山》的窦氏、《送亲演礼》的陈氏、《梅玉配》的黄婆、《孔雀东南飞》的焦母等;与老旦行“两门抱”的角色,有《清风亭》的贺氏等。彩旦浓妆重彩,花枝招展,演年轻貌丑、卖弄风骚的女子。如《能仁寺》的赛西施、《凤还巢》的程雪雁、《浣花溪》的鱼氏、《红楼二尤》的秋桐等。

chou2.png

武丑

俗称开口跳。讲究念白的吐字清晰真切,语调清脆流利,动作轻巧敏捷,矫健有力,着重翻跳跌扑的武功,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如《三岔口》的刘利华、《挡马》的焦光普、《连环套、盗钩》的朱光祖、《三盗九龙杯》的杨香武、《三盗令》的蔡庆、《盗银壶》的邱小义、《盗王坟》的时迁、《战宛城》的胡车儿、《蒋平捞印》的蒋平、《巴骆和》的胡理、《五人义》的周文元等。武丑兼演“猴儿戏”。

chou3.png

二花脸

介于净、丑之间的脚色,称二花脸,源自昆剧的二面,京剧归入丑行,所勾脸谱,一般大于丑脚、小于净脚,多扮阴险狡诈之徒,如《逍遥津》的华歆、《独木关》的张士贵、《甘露寺》的贾华、《红鬃烈马》的魏虎等。  (黄克保钮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