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若虚
戏曲教育家
史若虚(1918-1983)
原名史宝玺,山东省阳信县人。戏曲教育家。
青年时就读于山东省立济南师范学校,嗜爱戏剧、曲艺。抗战期间赴陕北,1939年任职于抗大总校文艺工作团,从事戏剧、曲艺的创作和演出宣传,有“史大鼓”之称。先后创作京剧历史故事剧《亡宋鉴》《中秋月》、现代戏《荡家恨》、歌剧《参军曲》等。
1949年在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旧剧处工作,负责接管了四维儿童戏剧学校第三分校,筹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曾先后担任教务长、副校长、党总支书记等职。他长期领导、主持学校工作,遵循国家教育工作方针和戏曲改革政策,团结、依靠京剧艺术家,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创立新的戏曲教学体系,建设强大的教师队伍、培养新一代戏曲人才。他忠诚于戏曲教育,以校为家,深入教学一线,对教师知人善任,对学生因材施教,广育良才,创造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戏曲教育的辉煌。1978年转制为中国戏曲学院,担任首任院长,构思表演、导演、音乐、编剧、舞美综合教育架构,创造戏曲高等教育体制。他勇于实践、勤于研究、总结规律,发表戏曲艺术教育文章多篇,1980年结集为《戏曲教育论集》。先后与人合作创作京剧《碧波潭》《四川白毛女》《卖水》等剧本,参加了《白蛇传》《卖水》的唱腔设计。
2008年为纪念史若虚诞辰九十周年,出版了《戏曲教育家史若虚》图册。2018年为纪念史若虚诞辰一百周年,分别在中国戏曲学院和山东省阳信县召开学术研讨会并举办图片展,在其曾经就读的洋湖乡小学树立史若虚塑像。

史若虚与学生在颐和园合影

史若虚在家

史若虚

李先念接见(1982年在民族文化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