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目  /   戏本  /   戏影  /  
师者  /   师承  /   师作  /  
机构  /   院团  /   器物  /  
流布  /   戏史  /   艺法  /  
京剧  /   昆曲  /   北京曲剧  /   评剧  /   河北梆子  /   越剧  /   豫剧  /   诗赋弦  /   丝弦  /   东路二人台  /   老调  /   西调秧歌  /   四股弦  /   哈哈腔  /   武安落子  /   河北乱弹  /   定州秧歌  /   平调  /   蔚县秧歌  /   西调  /   大平调  /   高腔  /   怀调  /   隆尧秧歌  /   南锣  /   河北赛戏  /   唐剧  /   贤寓调  /   罗罗腔  /   北词两夹弦  /   怀安软秧歌  /   武安傩戏  /   弦子腔  /   沙东落子  /   上党落子  /   晋剧(山西梆子)  /   曲剧  /   坠子戏(坠剧)  /  

中国戏曲学院© 1950-2021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京ICP备 07011757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95 |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63353774

刘仲秋

戏曲教育家

刘仲秋(1905—1972)

原名刘葆祥,江苏徐州人,工老生。

刘仲秋剧照

自幼酷爱京剧,青少年时学京剧老生,并开始票戏。1924年加入由谭派名票苏少卿所主持的徐州民众俱乐部京剧研究班,从苏学老生,常演《失·空·斩》《洪羊洞》《南天门》等,甚得好评。后组织“正风社”业余剧团演出,收入均用于赈灾和公益事业。1931年北上求学,就读于中国大学中文系,后考入梅兰芳、余叔岩创办的北平国剧学会国剧传习所,得到余叔岩、钱金福、鲍吉祥、陈彦衡、曹心泉、陈秀华等名家指教,并拜李洪春为师。他受汪笑侬影响较大,在表演与舞台美术方面均有所创造。代表作有《范仲禹》《一捧雪》等。他以借古讽今、移风易俗为目的,致力于京剧艺术改革的探索,力主摒弃陋习,净化舞台。

刘仲秋在课堂教授《打棍出箱》

1938年他与封至模、郭建英、任桂林在西安创办夏声戏剧学校,以“振兴民族艺术,传扬华夏之声”为宗旨,培养京剧人才。抗日战争期间,与剧校辗转于西南,编演富有爱国思想的剧目,配合抗战。1945年迁至上海。1949年率领全校师生欣然参军,投身革命。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第三团副团长、华东戏曲实验学校副校长和东北戏曲实验学校校长等职。1955年东北戏曲实验学校与中国戏曲学校合并,任副校长。

培养的学生有齐英才、张美娟、马科、贺玉钦、岳民、吕稷风、梅柏寒、施雪怀、陈国卿、宋德扬、李佩军、宋玉庆等。他以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为戏曲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子刘胜利,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党委书记,原文化部社文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