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目  /   戏本  /   戏影  /  
师者  /   师承  /   师作  /  
机构  /   院团  /   器物  /  
流布  /   戏史  /   艺法  /  
京剧  /   昆曲  /   北京曲剧  /   评剧  /   河北梆子  /   越剧  /   豫剧  /   诗赋弦  /   丝弦  /   东路二人台  /   老调  /   西调秧歌  /   四股弦  /   哈哈腔  /   武安落子  /   河北乱弹  /   定州秧歌  /   平调  /   蔚县秧歌  /   西调  /   大平调  /   高腔  /   怀调  /   隆尧秧歌  /   南锣  /   河北赛戏  /   唐剧  /   贤寓调  /   罗罗腔  /   北词两夹弦  /   怀安软秧歌  /   武安傩戏  /   弦子腔  /   沙东落子  /   上党落子  /   晋剧(山西梆子)  /   曲剧  /   坠子戏(坠剧)  /  

中国戏曲学院© 1950-2021 北京市丰台区万泉寺400号
京ICP备 07011757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95 | 网络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63353774

萧长华

表演艺术家 — 丑

萧长华(1878-1967)

号和庄。祖籍江西新建,客籍江苏扬州,生于北京,工丑。出身梨园世家。伯父永寿,艺名小兰,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著名昆旦;父亲永康,艺名镇奎,著名丑角演员,曾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长期合作。

萧长华8岁(1886) 入北京琉璃厂东门百花园青云书屋读书,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10岁(1888) , 与哥哥长荣(号舜华,艺名宝仙)拜师菊坛名宿徐文波。11岁(1889) 登台,在三庆班演娃娃生,后又于四喜班演老生,常唱《赶三关》《回龙阁》《芦花河》《桑园会》《挡谅》《醉写》等剧。14岁(1892) 后专工丑行。17岁(1895) 拜名丑宋万泰(赶生)为师。1896-1913年,先后搭小鸿奎、天福、玉成、同庆、鸿庆、喜庆和等班,与谭鑫培、王楞仙、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孙菊仙、龚云甫、万盏灯(李紫珊)、田桂凤、杨小楼同台献艺。中年后,长期与梅兰芳合作,并常佐徐碧云、于连泉、马连良、孟小冬、金少山、尚小云、谭富英、奚啸伯、张君秋、言慧珠、陆素娟等演出。常演剧目有《群英会》《审头刺汤》《乌龙院》《法门寺》《女起解》《浣沙河》《骆马湖》《失印救火》《四郎探母》《取帅印》《选元戎》《连升店》《请医》《荡湖船》《绒花计》《荷珠配》《打刀》《打灶王》《打杠子》《变羊计》《普球山》《探亲家》等,开创京剧丑行萧派艺术,被誉为“活汤勤”“活蒋干”。

1904年,喜连成(后改富连成)科班开班,萧长华应班主叶春善之邀出任总教习,任教长达40余年,为近代中国戏曲教育及推动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萧长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戏曲艺术教育事业,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今中国戏曲学院)名誉教授,后又历任副校长、校长等职。他在教学上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因材施教,提倡“普通学”,又要专工,教学剧目有:《群英会》《四进士》《审头刺汤》《取帅印》《选元戎》《连升店》《激权激瑜》《临江会》《取南郡》《浣溪沙》《借赵云》《拾玉镯》《荷珠配》《大英杰烈》等。

萧长华一生培养的人才不下千人,桃李满天下。学生有雷喜福、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谭富英、马富禄、茹富蕙、叶盛章、叶盛兰、李盛藻、高盛麟、裘盛戎、孙盛武、李世芳、毛世来、袁世海、刘秀荣、袁国林、孙岳、朱秉谦、张春孝、张启洪、钮骠、李春城、郑岩、寇春华等。

萧长华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奖状。1958年80寿辰时获文化部奖状。曾当选为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萧长华戏曲谈丛》《萧长华演出剧本选集》等。由他担任艺术指导并参加演出的《群英会》《借东风》《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被拍成影片。

其子萧盛萱,孙萧润德、萧润增均为京剧名家。

   

    萧长华

   

    萧长华

   

    萧长华

   ;

    萧长华